回想第一次接觸到烘培這件事,大概是在我5~6歲時看媽媽做戚風蛋糕,雖然不記得當時成功了沒(我想應該沒有,因為不記得有吃到蛋糕,或者我有吃到但是不知道那叫"蛋糕",說不定還以為媽媽拿拜拜的發糕給我),但是過程還依稀存在我腦海中,那時看著媽媽用手搖的攪拌機打蛋白,從黏稠的透明狀變成直挺白色泡沫,覺得相當有趣。

第二次是在我國小二~三年級時自己在家亂做一通,只憑小時候的印象中有蛋、糖、麵粉、和水,胡搞瞎搞的結果當然是做成一坨不知名的成品,但是我妹還是吃得挺開心的(她是有得吃就很高興)。一直到大學畢業出社會工作,偶而想到還是會挑戰一下,看看有沒有辦法瞎貓碰到死耗子,果不其然還是沒成功過(為我完全不知道正確配方和程序)

第一次做出接近蛋糕狀的成品大概是在畢業幾年後,到我女朋友家做的(是我現在的老婆),因為她曾經上過蛋糕課,各種機絲(台語)和食譜也都有,當然不能放過這麼好的機會,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,做出可以見人的蛋糕了,也從此踏上烘培之路。

做過幾次自認為滿意的蛋糕後,漸漸覺得沒甚麼挑戰性,直到有一天在女朋友家(再次強調就是現在的老婆),發現一本簡易麵包食譜,想挑戰看能不能做出好吃的麵包。一開始當然是照著食譜上說的一五一十去做,卻怎麼也做不出麵包該有樣子,不是發不起來就是烤好後外皮像石頭一樣硬,丟到垃圾桶還差點把桶子打破。其中最難的地方是麵糰怎麼揉就是達不到書中說的薄膜狀,不死心地試了一次又一次,經過不下十次試驗終於領悟到"盡信書不如無書"這句話。

後來網路漸漸普及,上網找看看有沒有甚麼資訊,可惜當時還沒有google一樣強的搜索引擎,找不到太多可用資訊。真正開始對做麵包有信心是在某一次要揉麵糰時,想到冰箱還有上次失敗的麵糰丟掉浪費,不如加進這次的麵團裡吧,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,以前怎麼也揉不好的麵糰,竟然可以變得柔軟又有彈性,雖然還沒有達到真正的薄膜狀,但是終於做出比較像麵包的東西了,當時還想說這是不是大發現,後來才知道那不過是類似中種法的一種手法。自從那次開始,對做麵包越來越有信心,再也不會被別人說又在做石頭了。

回想起當時失敗的原因有很多,有時是材料的問題,例如麵粉品質不良,酵母活性太差(雜貨店買的),有時候是經驗不夠,例如夏天要用冰水控制麵團溫度,冬天要用溫水幫助酵母發酵,甩麵團力道不足(怕太大聲嚇到人),最後發酵溫度和時間等等,都是曾經發生過的失敗經驗。

後來在我軟硬兼施終於買到了攪拌機,本來只想買一台10公升左右的桌上型,但是在材料店老闆的建議下買了半貫的攪拌機,當時老婆(女朋友已經升格成老婆了)看到那台攪拌機差點昏倒,光淨重就有40幾公斤,都快比她重了(還好兩個我都"勉強"抱的動)。剛買來時迫不及待想試試它的威力,結果那時還不懂調整麵糰溫度,打到麵糰發熱過度,做出來的麵包不但又老又硬還充滿酒精味。當時想說完蛋了,花大錢買設備卻做得比手打得還爛,真是見笑。直到後來在烘培展買了兩本"麵包實用百科",裡面詳細介紹麵包製作過程及技術,才漸漸的做出麵包該有的樣子。當然,距離理想還早得很,因為這是一條不歸路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ncil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